近日有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网传“AI医生闯大祸!上海一患者被误诊险丧命”的消息是否属实。经核查,近期有不少自媒体以“AI医生”为主角造谣,这条消息正是其中之一。
据读者提供的信息,自媒体发布消息称“AI医生将重症肺炎误诊为普通感冒”,称事件发生在4月5日,并表示“4月6日,澎湃新闻独家披露事件细节”。然而,经核查,包括4月6日在内,澎湃新闻近期没有报道过任何“AI医生误诊”的消息。
自媒体的消息中存在多处漏洞。例如,提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伟采访实录”,但事实上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不是张伟,且没有名叫张伟的医生。此外,消息还援引了“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观点,但国家卫健委最近一场新闻发布会是在4月3日举行的,主题不涉及AI诊疗。
种种迹象表明,这条消息是“谣言半成品”。自媒体捏造了事件并撰写了要求大模型虚构的细节,但不知为何最终公开发布的不是完整版,而是谣言提纲。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谣言背后是一批以“AI医生”为主角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AI医生”已经闯了很多祸,除了误诊,还有致人死亡的“案例”。有的发生在上海,受害人家属获赔127万元;有的发生在北京,受害人家属获赔1.2亿元。经核查,这些都是虚构的。
这些谣言通常利用公众对医疗服务的关注以及对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了解,编造故事并加入“官方媒体报道”“行业专家分析”等细节以获取信任。它们往往充满戏剧性,制造矛盾,放大焦虑,以便推动网友扩散,帮助造谣者获得点击量和关注度。
随着AI技术普及,“AI+医疗”成为必然趋势。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在这些场景中,AI主要发挥辅助作用,例如快速分析人体健康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智能健康评估结果等。
对于AI医疗,国家和相关医疗机构态度明确:不允许AI取代医生进行诊疗或开处方。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规定,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