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于4月21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经济专题“临甲7号”沙龙活动。在活动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中美经济确实存在“脱钩”的风险,但完全脱钩的可能性不大。
林毅夫指出,高额的关税最终会导致美国的企业和民众受到巨大伤害。他提到,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例如,如果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额外145%的关税,许多美国企业会反对,因此现在美国宣布对中国的智能手机、芯片、光伏产品等不再征税。
他还强调,美国民众也需要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加征关税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开销,促使他们寻找更省钱的方式,如通过Shein、Temu和敦煌网等电商平台购买免税小包裹商品。
在演讲中,林毅夫多次强调贸易是互利共赢的事业。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的逻辑实际上是美国长期以来将自身问题归咎于他人的做法。80年代针对日本,现在又针对中国,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似有利,长期来看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企业。
特朗普在其任期内对主要贸易伙伴挑起关税战和贸易战,并继续以“解决贸易不平衡”和“保护国内产业”为由滥用关税和贸易保护措施。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引发市场震荡,随后暂停征收,但仍对中国加征145%的关税。
林毅夫特别提到,希望美国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后,美国出台高关税试图保护就业,结果导致了大萧条。他警告,保护主义政策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将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高关税政策保护了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即使复苏也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可能会因其他国家的反制而失去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