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清晨,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市郊的仓库里,贝丝·贝妮克盯着到港的第七批中国产硅胶垫。计算器上跳动的数字从成本价4.7美元/件飙升到11.4美元/件——这是美国对华关税涨至145%后的第一张提货单。而在华盛顿国会山的某间办公室,一位参议员正用贝妮克这类小企业主缴纳的关税支付自家游艇俱乐部的年度会费。
贝妮克设计的婴儿硅胶餐垫,每个需要经过17道模具工序。这种技术在浙江慈溪某工厂量产,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工业园报价高出4.3倍。当2023年美国政府首次加征10%关税时,她还能通过优化物流把利润率维持在8%左右;但到2025年关税暴涨至145%,她的亚马逊店铺页面不得不挂出“暂时缺货”的标识——其实仓库里积压着2.3万件成品,只因贴上价签就会吓跑98%的消费者。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俄亥俄州某自行车店主在TikTok直播拆解中国产变速器时发现,若按现行关税计算,每辆童车的螺丝成本就超过2019年整车进口价。更荒诞的是,美国海关2024年引入的“原产地数字验证系统”,竟要求进口商提供上游供应商的车间监控录像,导致清关时间从平均3天延长至17天,仓储费吃掉小微企业最后5%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