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债市场波动加剧,美国新一轮对华关税升级与债务货币化政策叠加,引发全球对美债信用体系的深度担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美债主要持有国,中国如何应对市场冲击并在中长期重塑金融格局,受到外界关注。
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表示,美国2025年关税升级实质上反映了其对金融主导权的焦虑,需防范进一步信用透支的风险。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已连续六年下降,对美元依赖度显著降低,这为下一步战略布局提供了关键空间。
曹旭特认为,中国应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为支点,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应急流动性管理到构建新型主权资产池,系统性化解风险并抓住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机遇。
美债收益率攀升和波动反映了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和债务货币化的担忧。短期内,美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外汇储备估值波动、资本流动压力以及流动性管理挑战。例如,美债价格下跌会导致中国持有的美债资产市值缩水,影响外汇储备的整体规模。美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可能吸引短期资本回流美国,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人民币汇率也可能面临阶段性波动。此外,美债价格波动还可能影响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效率。
短期内,可以通过优化美债持仓结构、加强外汇市场干预能力以及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来缓解这些影响。例如,提升一年内到期美债的占比,增强短期偿付能力缓冲;增持通胀保值债券或其他主权债券,分散持仓结构;通过逆周期调节工具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适度增持黄金、特别提款权资产以及金砖国家主权债券,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可能采取技术性违约或加速债务货币化等措施进一步影响美债市场。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做好各类情形的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收益权证券化,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流动性应急方案,激活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美债应急流动性互换安排,培育以基础设施收益权为锚的新型主权债券品种,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范围,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以及加快数字货币桥项目与东盟、金砖国家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