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一天,许多人踏上回家的路或开启期待已久的旅程。然而,在这个充满流动和期盼的时刻,陕西高速上的一条新闻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辆绿色陕A牌照的大客车在西汉高速上撞上了隧道口。网上传出的视频和图片记录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客车车头像被揉皱的纸团,深深凹陷进去,挡风玻璃碎成了蛛网。乘客们已经下车站在路边,脸上或许还残留着惊魂未定的表情,等待后续安排。
事故车辆所属公司回应称,这趟车从西安城南客运站发往汉中,车上满员。初步了解的情况显示,事故原因是为避让旁边车道的车辆。一个紧急的动作,瞬间的判断,方向盘一偏,就冲向了坚硬的隧道口。车损巨大,幸运的是只有乘客受了些擦伤,到医院进行了包扎处理,没有人员死亡。事故发生后,交警迅速到场处置,客运公司也启动应急预案,调来车辆转运乘客。西安城南客运站确认,这是一趟为应对“五一”客流高峰而加开的班车。交通部门反馈,事发路段很快恢复了畅通。
撞烂的车头和那些惊魂未定的乘客提醒我们一些被日常忽视的东西。具体事故原因还在等警方最终认定,司机在配合调查,行车记录仪的数据也在调取中。但问题在于,仅仅是没有死亡就足够了吗?这种“万幸”背后隐藏了多少习以为常却又极度危险的瞬间?
高速公路上,车流密集,尤其是节假日。总有车辆喜欢在车道间来回穿梭,变道不打转向灯或者打了灯立刻猛打方向盘,完全不顾及后车的感受和安全距离。更有甚者,在临近出口或隧道口的地方突然减速甚至变道。这些行为每一次都可能成为事故的导火索。这次陕西的事故初步原因是“疑因避让隔壁车道车辆”。这六个字背后可能是鲁莽的变道或危险的加塞。我们谴责那个可能存在的“肇事”车辆,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互相伤害”的驾驶模式为何如此普遍?道路安全教育是否停留在纸面上?违章驾驶的惩罚力度是否不足以形成震慑?在“效率至上”的催促下,很多人是否已经把“安全第一”抛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