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至16日,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启直接谈判,这是自2022年3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尽管国际社会对此次会谈寄予厚望,但谈判最终仅持续约两小时,乌方直言“毫无成果”,俄方则称“双方立场差距过大”。谈判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俄乌核心矛盾难以调和,更折射出美俄乌三方博弈的深层困境。
关键争议点包括领导人缺席的象征意义。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美国总统特朗普均未到场,谈判规格大幅降低。泽连斯基以“对等原则”为由拒绝参会,普京则仅派出总统助理梅金斯基领衔的“执行层代表团”,暗示双方对谈判成果预期极低。此外,议程分歧明显。乌克兰坚持要求“立即无条件停火30天”,而俄方主张先解决冲突根源(如乌克兰“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并拒绝停火为乌军“争取时间”。
双方代表团的构成进一步削弱了谈判的实质意义。俄方延续2022年谈判班底,以总统助理梅金斯基为核心,成员包括国防部、外交部及军情部门官员。此举被解读为俄方试图通过“文武混编”阵容掌控安全议题主导权,同时回避政治决策责任。泽连斯基临时改派国防部长乌梅罗夫率团,成员涵盖军方与情报部门代表,但涉及领土主权等核心议题仍需总统授权,代表团权限受限。代表团级别的差异映射出双方战略意图的分歧——俄方将谈判视为“战术性试探”,乌方则试图通过军事议题争取国际支持。
尽管谈判短暂且无果,双方分歧的核心仍清晰可见。克里米亚与乌东四州归属问题仍是“零和博弈”。乌克兰坚持“以战保土”,而俄方在战场优势下拒绝让步。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诺“永久中立化”,乌方则坚持加入北约与欧盟,双方在安全保障机制上立场对立。外部干预加剧僵局,美国特朗普政府虽表态支持谈判,但其缩减援乌规模的政策迫使欧盟承担更多军备责任。欧盟8000亿欧元军改计划尚在推进中,乌方亟需时间重整军力,而俄方则试图利用美欧分歧分化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