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买肉发现问题 再买80斤索赔7万
没过几天,张先生收到了那名顾客发来的起诉书。
在随后和对方的沟通过程中,张先生认为对方故意“钓鱼”索赔,退一赔十金额有数万元,情绪非常激动,并没有跟对方多讲。
要求赔偿7万余元
张先生提供的这份起诉书中,顾客提出了赔偿7万余元的诉讼请求。
起诉书中写道,顾客在快递到的时候打开包裹,发现里面的熟羊肉、熟牛肉无任何标签,均是三无产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顾客提出要求张先生公司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起诉书还称,其多次跟商家协商沟通解决问题,但商家并不履行应有义务,不得已起诉。
然而,张先生并不认为他们售卖的商品是三无产品。
“我们的外包装上都贴了相关标签信息,品名、保质期、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都很详细。”张先生提供的图片显示,在大包装泡沫箱外,确实贴有商品存储方式、包装方式、生产日期等详细信息。不过,张先生也承认,泡沫箱内一袋一袋的真空包装肉品上,并没有张贴相关信息。
张先生称,他店内售卖的肉品是纯手工制作的手抓羊肉,当地都有老字号实体店在销售,手续和证件都是齐全的。
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其公司于2021年7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登记,同月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相关证件都在有效期内。
张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该顾客在第二次购买的时候,开箱全程录像。他认为,因为顾客购买了第一单并没有实锤的证据,在第二单才全程录像取证,这是典型的“钓鱼”行为。
顾客自称普通消费者
24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了这位索赔的顾客林先生(化姓)。
林先生称,自己并非专业打假人,也否认自己“钓鱼”索赔,称其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维权。“我第一次买的时候发现没有贴标签,没在意。后来有学法律的同学说是三无产品,可以维权,第二次买的时候就把对方起诉了。”林先生称,自己之前也有过其他维权行为。
林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后期与店主沟通期间,对方态度并不是很友好。
“如果我这次不去起诉他,那么在我买完这一份之后,他后面的产品会不会将标签贴上呢?这个没人能保证。”林先生称,普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太薄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鞭策一些企业,维护食品安全环境。
林先生说,如果索赔成功,将把部分赔偿捐给慈善机构。
对于记者提出的为何多次购买及其他细节问题,林先生称目前该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不宜透露更多信息。
律师:职业打假面临风险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律师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产品质量法》,产品或者其包装上要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蓝天彬说,三无产品,一般指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本事件中,商品在大包装外张贴了标签,有品名、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只是小包装未标注。“个人认为,这并非三无产品,只是标签瑕疵问题。”这个标签瑕疵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是存疑的。
另外,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的十倍赔偿。
何谓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该法保护。但本案中,顾客林先生先在买过一次后,已经发现小包装没有标签,但仍然继续购买80斤,其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存疑。
如果林先生曾多次提起类似诉讼,不应该轻易判决十倍惩罚性赔偿金,可以考虑判决仅退还支付的款项。如果轻易予以支持十倍惩罚性赔偿金,与设立惩罚性赔偿保护消费者的立法宗旨不相符,与社会公序良俗相违背。
蓝天彬律师说,有一段时期,我国的食品药品等问题比较多,消费领域的争端较多,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情况。职业打假人在这期间,利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争取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进一步健全,职业打假人也面临更多争议,有些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名,背离初衷,通过诉讼谋取大量经济利益,甚至有的威胁恐吓要挟商家,谋取非法利益,涉嫌敲诈勒索罪。职业打假人有必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可能面临更多法律风险。(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