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此次调整可能对今年11月我国出口构成一定支撑,但可能会透支未来几个月相关商品的出口动能。涉及的商品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欧盟、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短期内这些方向的出口增速或受到一定影响。预计下一步出口退税调整可能涉及化学品、塑料制品、服装等领域。
根据测算,2023年1-12月相关商品出口金额在我国整体出口中占比约为9.1%。结合历史经验,此次调整可能对今年11月出口带来利好,但未来几个月相关商品的出口增速可能下降。例如,2007年7月的出口退税调整后几个月内,我国出口增速从二季度的约27.5%下降到8-12月的均值22.4%左右。今年1-10月,上述调整涉及的商品出口中,对欧盟、美国、新加坡、韩国的出口份额较大,分别为10.2%、9.2%、6.2%和5.8%。
当前在出口中占比较大且出口退税税率较高的商品还包括化学品、塑料制品、服装、机械和电气产品以及交运设备。今年前十个月,这些类别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3.5%、4.0%、5.3%、41.8%和8.1%,并且多数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为13%,少数为9%。
应对海外贸易摩擦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是此次出口退税调整的主要目的。历史上,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退坡的原因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贸易摩擦和减轻财政负担。但从此次调整来看,减轻财政负担或许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此次调整可节约的出口退税支出仅占2023年我国外贸企业全部出口退税规模的约7.1%。过去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外贸企业互相压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虽然保持了较高市场份额但也带来了较多贸易摩擦。此次调整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来自海外的贸易摩擦风险。考虑到海外对我国铜铝产品的高依存度,价格和加工费上涨趋势对出海企业有一定利好。长远来看,此次调整有利于压缩部分落后产能的盈利空间,刺激国内相关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方向发展。
风险因素包括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变化、外需变化不及预期及贸易摩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