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区近日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了政务大模型2.0版,包括11大类70名“AI数智员工”,覆盖政务服务全链条。北京社科院某副研究员认为这是政务智能化转型的积极尝试,具有创新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对于“AI公务员”是否会替代人类岗位的问题,他认为不必过于担忧,尽管AI的应用可能会影响某些传统岗位,但也会催生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
福田区的“数智员工”已应用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在许多服务中表现出显著优势。例如,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过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尤其是当AI开始承担传统上由人类担任的“铁饭碗”岗位时。
每一轮技术浪潮中,新技术发展与就业的关系都是焦点话题。近年来,随着AI应用加速,相关讨论愈发频繁。杭州电视台推出的“AI主播”就引发了关于播音主持人是否会被替代的讨论。从历史经验来看,新技术会替代一些岗位,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然而,个人面对AI应用加速而产生的“饭碗”焦虑并非无理取闹。新技术带来的就业机会在不同行业分布不均,且时间上也可能存在落差。
为了缩小个人感受与宏观层面之间的差距,一方面需要对新技术的发展持开放态度,同时也要正视技术应用与就业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某些特定领域带来的即时性就业冲击,应纳入人工智能伦理的审视范畴。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AI数智员工”只是起到辅助功能,并非替代人工岗位。但在某些领域,AI短期内确实可能替代部分工作岗位,因此在大规模应用时需进行合理性和综合影响的评估。
另一方面,社会就业机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新技术应用只是其中之一。当前AI应用引发的一些“抢饭碗”争议,除了AI本身,还与整体就业环境有关。要缓解这种社会焦虑,需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更优的就业环境。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当经济增长稳定,能够支撑良好的就业环境时,新技术带来的岗位替代效应也更容易被消化,这反过来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无论AI如何替代人工岗位,每个人都在经历巨大的时代变革。面对这样的背景,保持对新技术和新应用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个人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主动调整,也需要教育系统与时俱进地变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