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当前正值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需高度警惕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以下是针对该情况的综合分析及防控建议。
气象条件是影响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4-5月遇到连续阴雨、高温高湿天气(气温15-25℃,相对湿度>80%),极易诱发赤霉病孢子传播与侵染,尤其是扬花期降雨与病害流行呈正相关。因此,需密切关注未来15天天气预报,重点监测鲁西南、鲁南等小麦早熟区域。
田间菌源基数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若前期玉米秸秆还田量大且未深翻,残留的病原菌可能增加田间初始菌源量。部分感病品种如济麦22等连作区域风险更高。
赤霉病防治关键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期(约5-7天)。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期,病菌侵入后难以根除,可能导致减产20%-50%,且毒素污染威胁粮食安全。
在农业防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播前深翻土壤;避免小麦与玉米轮作时秸秆直接还田。选择抗病品种如烟农999、山农28等进行后续种植。
化学防控方面,坚持“见花打药,雨前防控”原则,在扬花初期(5%-10%开花)立即施药,遇雨需在雨前或雨后补喷。优先选用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高效低毒复配药剂,轮换使用以避免抗药性。建议采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提升覆盖率和效率。
此外,依托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对鲁中、胶东半岛等晚熟麦区加强田间调查,利用“山东智慧农业平台”实时推送预警信息。
若已发生病害,需单独收割、储存病田小麦,避免毒素污染健康谷物;严重田块考虑转作工业用途。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已部署“一喷三防”专项补贴,农户可申请药剂与飞防服务补助。省农科院植保所开通专家热线,提供病害诊断与防控方案咨询。赤霉病防控重在“防早防小”,需结合气象预报与田间实况,抓住关键窗口期,落实统防统治。建议农户、合作社与农业部门联动,最大限度减轻病害损失,保障夏粮稳产提质。